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院地合作概况
作者: 普定站 更新时间: 2021-09-13

                                                                                                                                                                                            发布时间:2015-10-21

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贵州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分院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我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在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月球与行星科学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在取得大批科研成果的同时,院地合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一)科技支黔工程项目进展顺利,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我所承担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业化超临界CO2萃取设备GMP实施示范工程”和“海绵钛生产中SiCl4废弃物的回收及综合利用”等科技支黔工程一期项目,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书规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和昆明分院、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结题验收。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针对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镇王家寨小流域与骆家桥羊昌洞小流域石漠化环境人地系统缺水、缺土、缺林与贫困等核心问题,通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林灌草与植被重建技术、坡地草场建设技术、草地畜牧业技术开发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治理技术的研发、集成与实施,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村社区产业调整等多种技术措施加以捆绑、组装和科学配置,构建了适合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庭园生态经济模式和喀斯特生态林业模式。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示范区种植皇竹草50亩,种植花椒、滇柏、桃、梨、楸树等1257亩,种植葡萄160亩,种植优质牧草、一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菊苣、牛鞭草等1500亩,进行适应性、标准化与规模化种植金银花591亩,使示范区植被覆盖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了四个百分点;推广进行吊袋滴灌试验示范面积100亩,养殖优质昌图豁眼鹅1050只,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园生态经济建设示范户79户;新增奶农8户,优质奶牛43头;制作玉米等青贮饲料266吨,饲养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等杂交牛46头,出栏优质肉牛34头;进行技术干部和农民培训2800人次,不断提高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产发展技能。与此同时,通过对示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地消化了示范区内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为示范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使项目示范区的人均收入从项目实施前的1600元/年增加到现在2500元/年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建立的发展模式及其产生的社会生态示范效应对当前贵州省正在进行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向中国科学院办公厅提交的“高度关注喀斯特山区‘土壤地下漏失’,有效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咨询报告已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纳,成为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工业化超临界CO2萃取设备GMP实施示范工程”项目通过深入研究工业化超临界CO2萃取设备的GMP改造,将地球化学所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贵州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300升×2超临界萃取设备上成功进行了工业性转化,完成了超临界生产线和青蒿素生产工艺的编制验证,使之顺利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超临界CO2萃取单元设备和工艺生产线的GMP认证,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企业生产合格产品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使我国的工业化超临界设备制造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推动了我国超临界萃取设备制造及工艺应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据了解,该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为企业处理各种中药材100余吨,使企业形成了年产青蒿素10吨,年处理其他中药材100吨的生产能力;销售与本项目研究内容和成果密切相关的工业化超临界成套设备18套,为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6562万元。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科研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配合企业与日本神户钢铁公司和德国克虏勃集团伍德公司开展合作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海绵钛生产中SiCl4废弃物的回收及综合利用”项目针对我国最大的海绵钛生产企业-——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海绵钛生产中产生的四氯化钛、四氯化硅等有害化合物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及经济损失问题,以地球化学所和贵州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贵州大学共同研发的以氯化法生产四氯化钛过程中产生的四氯化硅为原料制备高纯四氯化硅技术,及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海绵钛生产中产生的四氯化硅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基础,完成了四氯化硅工业化回收装置研制及相关工艺技术研究,建成了四氯化硅工业回收装置并试运行成功,使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回收四氯化硅的能力达到200吨 ,回收纯度从原来的15%左右提高到85%以上;建立了利用四氯化钛废弃物为原料制备高纯四氯化硅产品的高效分离富集新技术与新工艺,制备的高纯四氯化硅(SiCl4纯度≥99.9999%)达到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用高纯四氯化硅标准;研制建成了以石英筛板塔为主的100升/次精馏装置,将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回收的粗四氯化钛提纯到高纯四氯化硅级别,不仅解决了多年来困扰企业生产中的尾气排放污染治理难题,提高了海锦肽清洁生产的水平,而且其变废为宝回收的四氯化肽和四氯化硅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巨大商机,为该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和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成矿理论指导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我所科研人员利用地球化学勘查快速评价方法,在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下,与云锡公司、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有色308队通力合作,通过三年来的工作,提交新增工业储量(C级以上):锡金属量69367吨,平均品位2.06%;铜金属量56321吨,平均品位2.15%。两项金属合计125688吨,可满足云南锡业集团责任有限公司生产两年多的储量,潜在价值36.19亿元人民币。此外,通过研究预测十一个区域,预计今后可探获锡金属42.5万吨,铜金属50万吨,两项合计92.5万吨,可解决云锡矿山持续发展的问题,潜在价值245亿元人民币。

我所主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滇黔桂卡林型金矿综合勘查评价技术与示范研究”进展顺利,科研人员通过与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和贵州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人员近5年的联合攻关,在成矿理论与找矿预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建立了水银洞超大型层控卡林型金矿成矿找矿模型;二是提出了卡林型金矿四大找矿标志,即构造标志、蚀变标志、地层岩性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三是“攻深找盲”及成矿预测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该课题科研成果经勘查验证,使水银洞金矿新增储量数十吨,延长矿山开采年限十余年,成为黔西南第一个超大型层控卡林型金矿床,其潜在经济价值近百亿元。

(三)针对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为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取得的科技成果为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湖泊沉积物物质循环的双界面控制理论揭示了沉积物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湖二次污染和水体“黑潮”事件发生的机理,为合理保护贵阳市饮用水水源和制定湖泊污染治理措施等提供了科技支撑;提出并证实了贵州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氟中毒等,为制定地方病防治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我所“关于加大我国西南地区地方病防治工作力度的建议”提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四)大力推动与国家创新体系其它单元的联合与合作,成效显著。

我所与天津师范大学共建的天津市水环境与水资源重点实验室已于2007年2月正式挂牌运行,已在人才培养、平台共享和共同承担项目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我所与云南省地矿局等单位组建的隐伏矿床探测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各方面进展顺利。

我所与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共建的贵州省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普定站)于2012年9月28日已经建成运行。普定站由观测站主站区、后寨河流域监测研究区、高羊河流域石漠化治理试验示范区等三个区域组成。其定位是中国西南喀斯特野外研究的中心站,接下来,地化所将逐步把具备一定工作基础的清镇、荔波、晴隆、纳雍、印江等地建设成普定站的监测点。在2013年普定站获得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石漠化治理及其生态产业培育科技惠民示范工程”,这是贵州首次获得的科技惠民计划项目且是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项目,项目的实施将对普定站未来报奖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普定站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我所和贵州省联合共建的中国科学院贵州现代资源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2013年2月经中国科学院(科发人教字〔2013〕15号)正式批准成立。2013年4月,贵州省发改委(黔发改高技〔2013〕1002号)正式批准中科院贵州中心(贵州科技创新园)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2013年6月28日,中科院贵州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赵克志书记、陈敏尔省长等省领导出席了开工仪式。预计2014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5年8月投入使用。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pdf@cern.ac.cn TEL:010-64889267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